"帶媽媽出門".
"帶媽媽出門".
---
"帶媽媽出門", 其實我前些天就在想這個觀念,但總覺得真的寫列出來會很,嗯,寫實,本有點猶豫。。但今天午餐看到的一景象,卻真的有點督促這個觀念的顯現。。。
九月的第一個週一,是美國的勞工假,跟中國的五一勞動節相似,只是沒那麼好命的放空一禮拜而已。
九月勞工假期,歷來都是代表著暑假的結束,是親友趕著最後一個長假相聚,烤肉或者出遊的日子,因為再來就要等十一月的感恩節了。這,是一個屬於勞工卻又不屬於勞工的假期。
認真的來說,以往九月勞工假期很多場所都不會營業,但近些年來生意競爭強烈,所以除了公家機關,銀行外,大多餐飲業都保持著營業,免得顧客無處消費。
因此,勞工假與否,其實並沒有那真正的意義存在了。。
---
話說,中午到一家熟識的港式餐廳吃飯,因為餐廳本身場所挺大的,也沒有以往的排隊盛況,大約 4.7/5 滿座吧。
餐廳其實是這樣的,若有熟識,大約都會招待的還不錯,人跟人相處,本身就是以熟識為砌合,進而發展交情等等。吃飯時跟服務人員交談或者談笑,本身就是一種吃飯的氣氛跟禮儀,和氣進餐,想來消化應該也會比較好些吧?
但這種觀念,或許,滿多人不能理解或體會的。。
來來往往的食客很多,進進出出的,這時,帶位小姐領進一家三口,約四五十歲的夫妻跟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。
會去注意到是因為,他們的桌子還沒準備好,所以一家三人就站在道路中間,而且就在我斜對面。對於好於觀看周遭環境的我,自然會多看幾眼,進而發現,那位先生跟我一位長輩朋友的弟弟有點相似,只是多了很多頭髮而已。。
多看幾眼就可發現一些有趣的事: 那位太太,站在走道中間,卻兩眼不斷的看著大廳中間,接著告知她先生,後來就兩人不斷的四眼相望那中廳。
因為我吃飽了,所以就很有趣的看著他們。因為,他們絕對不是有熟識的人在廳中堂食,有的話會走過去,也不是看到大明星,因為我們這裡不會有。。 而且,在港式餐廳裡如有明星,應該也沒啥人愛裡。若有高尚流人士的話,那父母會拖著那男孩前去認親。。
為了證明我無誤,那夫婦很及時的詢問服務生某些事情。
接著,兩人四眼相望遠處,一副很難過的樣子。。
常理推斷,對於一進餐廳就急著挑好位置的顧客,尤其是那種一無風景,二沒氣氛,三沒靜息的港式餐廳,你坐哪都是鬧哄哄的,基本上跟坐在傳統菜市場內吃飯是沒啥兩樣的: 人來人往,川流不息,地毯是永遠不會潔白如玉,隔壁桌餐客是不會對你微笑致意的。因此,非常搞不懂這些挑桌而吃的餐客腦袋中在想些什麼。
或許,有天會看見某些客人,手機拿出,羅盤 App 端好, 接著要求餐廳內的風水正位。。
除了火向,因為在廚房內。。水向,在洗手間。。其餘金木土三方因地而異。。
真的,想要安靜或氣氛,這餐廳有廳房的。。 要些許最低消費而已。。但,真的很安靜。。
話說,因為那位先生跟我認識的一位長輩朋友很像,所以,我很好奇,是否吃飯的禮儀也相似。。
有時候,上蒼是會證明給我們看的。。
飲茶餐廳嘛,有時後既有推車,也會有菜單,省的客人等到關門都吃不到想吃的菜餚。
看著那對夫婦對著菜單,看著服務人員,那樣的三進四出五喊的幾回合,我真的相信,那種遺傳基因,是會隔空亂跑的。。
當真跟我那長輩朋友不相上下。。 吃個飯囉哩八嗦的。
當他們的菜餚上桌時,這一家人很虔誠的祈禱著大約近十分鐘。其中那太太眼睛有偷偷睜開幾次,那男孩有划了一下手機。但那爸爸非常的虔誠,持續祈禱中。我相信,主上會知道他的虔誠,其它兩個,就相陪吧。
因為知道跟看得出那個性,所以那夫婦餐飲時期,服務人員會三不五時的被招喚,大約鄰近的服務人員都該知曉了,來了對非常好學的食客,每樣菜盤,都稍加研討,深怕那廚師一時想不開,毀了餐廳的名聲。。
嗯,我想,在西方餐廳吃飯,我們都知道若是點了些酒,服務人員都會讓客人先品飲一下酒的品質,以免客人口味不和,浪費了一瓶酒水。這種常識,近來在中國也極為流行,但,我們先不管客人會不會品酒,可做做樣子也是應該的,聞聞酒的味道啊,杯子晃晃啊,淺嘗一口,後說聲,嗯,可以。然後服務生滿意的全桌遊走倒酒。
那,是點酒的一種禮儀。
這種禮儀,在中餐館是很少有的,畢竟不是品紅白酒的民族。
但,我今天確實學到一件事: 原來,品酒的這種步驟,是可以套用在酒以外的東西。。
港式餐廳嘛,誰會在午餐時點酒呢? 開啥玩笑,燒賣配乾紅嗎?皮蛋瘦肉粥配白酒嗎?
NO, NO, NO~~
斜對桌的那對夫妻,著實讓我認識到我那長輩朋友還不曾做過的事。
話說,那服務人員緩緩地端著一盤東西,靜靜地放在桌上,正準備要離去時,那位先生說了一句話,服務人員回轉身影,臉色怪怪的看著那位先生。
我也在納悶時,只見那位先生,托起碗,從那盤中盛了些許,放入碗中,一湯匙的含入口內,嚼了幾下,說了句話,放下碗勺,接著雙眼看著他太座。他太座很配合的也依樣葫蘆,嚼了幾口,說了句英文,"It's little bit spicy!". 因為聲音說得有點大聲,所以我有聽到。。
這時,我和老媽早已忍不住笑意,而那服務人員一臉無表情的轉過來,恰巧看到我倆,他嘴角抽動了一下,但急忙忍住。
那位先生,拾起菜單,對照了一下,又說了幾句話,接著那服務人員彎身拿起那盤東西,回往廚房而去。
當我們離開時,我走最後,恰巧聽到服務人員捧著原來的一盤東西回來,說: “師傅說這裡頭有茄子,所以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因為要離開了,所以沒機會知道接下來發生何事。。。
可,我非常不能理解,為啥這對非常虔誠的夫婦要在美國勞工節的時候,用品酒的角度,
去對待: 一盤炒飯呢????
雖然我看不清那是盤什麼炒飯,但猜想應該是鹹魚炒飯之類的乾炒飯。我們本身是喜好福建炒飯或鴛鴦炒飯,鹹魚炒飯是偶爾才吃的,基本上這家餐廳的炒飯水平還不錯,口味也算符合大眾口味。
這倆夫婦,有至於為了一盤十來塊錢的炒飯,在這勞工節假日當天,這麼地講究嗎??
----
吃,這種東西,若要十全十美,或許古時候的皇室貴族可以有這種要求,現在的上流社會,其實對於吃,也限於食材,當真要吃到 “純”,“原”,“精”,的話,全球的餐飲業,估計會死了一大半了。。
更何況,現在的人,真要說到 “會吃”的話,那,也是唬人的。。
食材都有問題了,你多會吃??
至於那些吃調味的,我們就不探討了。。
正常的美食家,誰在跟你吃調味的?
那是沒辦法,才吃調味的東西,省的難下咽。
而會喜歡吃重調味的東西。。 應該很難是純正美食家吧。。
難道,吃個生魚片還得加個大蔥加蒜兼海鹽?
吞個生蠔還要胡椒咖喱生薑?
啃個 Kobe beef 用 A1 外帶甜麵醬?
對於吃,有機會吃到上等美食自然是好事,那種食材烹飪火侯恰到好處時的機遇,事實上是少之又少,十全十美,是一種老饕的夢想。舌尖上的中國,那是理想。。
---
對於那對夫婦,我非常相信,他們,一定常常 “帶媽媽出門”。。。
對於那些 “媽媽常常被他人問候的” 人士,有時候,我確實不知該以哪方的標準為主。。
事實上,常常 “帶媽媽出門” 的人,一定非常有理的。因為有理,所以他們的媽媽,常常被問候。問候的語氣跟態度,基本上都差不多,一定非常的堅定,而且有力量,相信那位媽媽肯定知道。念力這種東西,積壓久了,或許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吧。
就像,各大神明,耶穌瑪利亞,阿拉真主,每時每刻都要被眾生撈叨一頓不歇停。
這對夫婦餐飲前的禱告,我不確定耶穌老大有否聽到,若有知曉,或許,會對於他們的舉動與刁難,記下幾筆。
諾亞開方舟,帶離眾生脫難,摩西領奴隸出埃及,訂定十戒,皆是磨己造福眾生的舉動,以至歷史留名。
貪,瞋,癡,佛門戒律。
不論何教何派,基本,是教導做人而已。。
善,心由身,相如行,意如本。和身舉動牽一髮,慈相關愛逍遙遊,生門闊刁窮巷。
若,教眾只知規法與自福,少了憐惜他人之本,處處刁難旁人,那麼,任何的主上,都不會,也不該賜福於那信徒。因為,他,心,不清,眼,不明,腦,不理。
那,我想,他的媽媽被他人問候時,也屬應該的。
那對夫婦的男孩,至始至終,除了吃些許食物外,就是拿著手機玩遊戲。
觀念,是一種家教。
行為舉止,是一種淺意識的模仿。
這些,確實,都是由父母而來的。
學校老師,沒辦法在學生三歲之前去教導道德觀念。更沒辦法去修正已經彎曲的樹苗,所能提供的,只是一種自修的方式。
現代人,大約跟父母長輩成長約十來年,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啓蒙階段,吸收了絕大部份,顯注的,或淺意識的行為舉止,這,是一種 “後天基因”,身教。
"帶媽媽出門",你,我,都在做這件事。
至於,你的媽媽是如何的被他人看待,那,真的是,媽媽的好,決定一切。
記得在學時期,社會學的教授有提到,對於中國的教育,會希望注重在女性,因為很重要。所以,挺多歐美的慈善機構,會希望到中國開設女校,以期待影響下幾代的中國人。
若,你期待申請美國的高等學府,那申請表中,絕對會有一空欄: 你母親的教育程度。
甚至,在矽谷知名的學府 Stanford 的相關幼教教育機構,都會嚴格詢問: 母親的教育水平。
這些,估計是挺多人會訝異的一件事。。 尤其是亞洲的觀念裡,不會有想要注重女性的教育水平。。
那,或許,可以解釋,為何當今中國,香港,台灣,的社會現象吧。。
水,可深可淺,就像學習一樣,是想學表皮,或是根本,還是模仿?
規則外在,都是挺容易模仿的,內涵與深度,應該,不是拿幾本書本就可以知曉的。
這些東西,永遠都是,探討的越多越深,越知道自己的無知。進而呆滯,貌似愚蠢。
歐美的根深富豪,估計你永遠看不出來。
中國的浮躁巧豪,六條街外都可聞風影。
另外,很抱歉,中午那虔誠的家庭,是來自台灣的,並非香港或是中國新移民。。
對於,台灣經濟教育領先中國三,四十年這件事,偶爾,會有些人士表現的很奇特。
而我認識的那長輩朋友家族,也是台灣的奇耙。因為我也很難理解為何會把紅酒喝到剩下少許後,才呼喚餐廳經理來投訴酒的味道不對。。 或許對於紅酒會跟空氣產生化學作用這件事他們不清楚,故而欺負上海的餐廳。。那,應是七八年前的事了,那時上海的餐廳好欺負吧。。因為那倒霉的經理連忙說: “這兩瓶酒就不算錢了~ 真對不起。。” 後深深一鞠躬。。
跟這類人出門吃飯,千萬別去他熟識的餐廳。。 除了他的媽媽會被問候外,我真的很懷疑那些菜餚沒有多了一些外來物品。。或是跟土地乾炒幾回合後再上餐盤。。
若,您真想常常帶著媽媽出門討問候的話,麻煩,千萬別跟吃的有關係。。 有時候,某些疾病,估計是可以預防的。。我想,主,應該也救不了你吧。。
---
“媽媽~~ 您咱怎愛跟著我出門呢?!”
“娘,相信這些強而有力的念力您都收到了,我想,您該可成聖了吧~ 耶穌,觀音,關老爺,也都是常被眾人關懷而成為神明的,我,會做到的~~ ”
---
對於為何少有“帶爸爸出門”,這件事我也很疑惑。。
當然,任何事情都是要多觀察,後探討,再研習,後作報告的。。
基本上,我挺為中午那位年少男孩感到憂心,因為他的未來,父與母,都會常常的被問候吧。。唉,可憐的耶穌基督。。 世人有罪啊。。
---
Life is a journey, start with a blank page, as long as you can fulfill nor enrich it, it will, present you with a joyful wonder, which, you, and your surrounding will be proud. As the sun rise and set each day, without rest; as the moon to reflect the wisdom, from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... Cherish each living moment with an open heart, clear mind, thus, love, is rooted in you.
-TonyT
Sept. 2, '13
Labor Day.
@Toga.
---
"帶媽媽出門", 其實我前些天就在想這個觀念,但總覺得真的寫列出來會很,嗯,寫實,本有點猶豫。。但今天午餐看到的一景象,卻真的有點督促這個觀念的顯現。。。
九月的第一個週一,是美國的勞工假,跟中國的五一勞動節相似,只是沒那麼好命的放空一禮拜而已。
九月勞工假期,歷來都是代表著暑假的結束,是親友趕著最後一個長假相聚,烤肉或者出遊的日子,因為再來就要等十一月的感恩節了。這,是一個屬於勞工卻又不屬於勞工的假期。
認真的來說,以往九月勞工假期很多場所都不會營業,但近些年來生意競爭強烈,所以除了公家機關,銀行外,大多餐飲業都保持著營業,免得顧客無處消費。
因此,勞工假與否,其實並沒有那真正的意義存在了。。
---
話說,中午到一家熟識的港式餐廳吃飯,因為餐廳本身場所挺大的,也沒有以往的排隊盛況,大約 4.7/5 滿座吧。
餐廳其實是這樣的,若有熟識,大約都會招待的還不錯,人跟人相處,本身就是以熟識為砌合,進而發展交情等等。吃飯時跟服務人員交談或者談笑,本身就是一種吃飯的氣氛跟禮儀,和氣進餐,想來消化應該也會比較好些吧?
但這種觀念,或許,滿多人不能理解或體會的。。
來來往往的食客很多,進進出出的,這時,帶位小姐領進一家三口,約四五十歲的夫妻跟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。
會去注意到是因為,他們的桌子還沒準備好,所以一家三人就站在道路中間,而且就在我斜對面。對於好於觀看周遭環境的我,自然會多看幾眼,進而發現,那位先生跟我一位長輩朋友的弟弟有點相似,只是多了很多頭髮而已。。
多看幾眼就可發現一些有趣的事: 那位太太,站在走道中間,卻兩眼不斷的看著大廳中間,接著告知她先生,後來就兩人不斷的四眼相望那中廳。
因為我吃飽了,所以就很有趣的看著他們。因為,他們絕對不是有熟識的人在廳中堂食,有的話會走過去,也不是看到大明星,因為我們這裡不會有。。 而且,在港式餐廳裡如有明星,應該也沒啥人愛裡。若有高尚流人士的話,那父母會拖著那男孩前去認親。。
為了證明我無誤,那夫婦很及時的詢問服務生某些事情。
接著,兩人四眼相望遠處,一副很難過的樣子。。
常理推斷,對於一進餐廳就急著挑好位置的顧客,尤其是那種一無風景,二沒氣氛,三沒靜息的港式餐廳,你坐哪都是鬧哄哄的,基本上跟坐在傳統菜市場內吃飯是沒啥兩樣的: 人來人往,川流不息,地毯是永遠不會潔白如玉,隔壁桌餐客是不會對你微笑致意的。因此,非常搞不懂這些挑桌而吃的餐客腦袋中在想些什麼。
或許,有天會看見某些客人,手機拿出,羅盤 App 端好, 接著要求餐廳內的風水正位。。
除了火向,因為在廚房內。。水向,在洗手間。。其餘金木土三方因地而異。。
真的,想要安靜或氣氛,這餐廳有廳房的。。 要些許最低消費而已。。但,真的很安靜。。
話說,因為那位先生跟我認識的一位長輩朋友很像,所以,我很好奇,是否吃飯的禮儀也相似。。
有時候,上蒼是會證明給我們看的。。
飲茶餐廳嘛,有時後既有推車,也會有菜單,省的客人等到關門都吃不到想吃的菜餚。
看著那對夫婦對著菜單,看著服務人員,那樣的三進四出五喊的幾回合,我真的相信,那種遺傳基因,是會隔空亂跑的。。
當真跟我那長輩朋友不相上下。。 吃個飯囉哩八嗦的。
當他們的菜餚上桌時,這一家人很虔誠的祈禱著大約近十分鐘。其中那太太眼睛有偷偷睜開幾次,那男孩有划了一下手機。但那爸爸非常的虔誠,持續祈禱中。我相信,主上會知道他的虔誠,其它兩個,就相陪吧。
因為知道跟看得出那個性,所以那夫婦餐飲時期,服務人員會三不五時的被招喚,大約鄰近的服務人員都該知曉了,來了對非常好學的食客,每樣菜盤,都稍加研討,深怕那廚師一時想不開,毀了餐廳的名聲。。
嗯,我想,在西方餐廳吃飯,我們都知道若是點了些酒,服務人員都會讓客人先品飲一下酒的品質,以免客人口味不和,浪費了一瓶酒水。這種常識,近來在中國也極為流行,但,我們先不管客人會不會品酒,可做做樣子也是應該的,聞聞酒的味道啊,杯子晃晃啊,淺嘗一口,後說聲,嗯,可以。然後服務生滿意的全桌遊走倒酒。
那,是點酒的一種禮儀。
這種禮儀,在中餐館是很少有的,畢竟不是品紅白酒的民族。
但,我今天確實學到一件事: 原來,品酒的這種步驟,是可以套用在酒以外的東西。。
港式餐廳嘛,誰會在午餐時點酒呢? 開啥玩笑,燒賣配乾紅嗎?皮蛋瘦肉粥配白酒嗎?
NO, NO, NO~~
斜對桌的那對夫妻,著實讓我認識到我那長輩朋友還不曾做過的事。
話說,那服務人員緩緩地端著一盤東西,靜靜地放在桌上,正準備要離去時,那位先生說了一句話,服務人員回轉身影,臉色怪怪的看著那位先生。
我也在納悶時,只見那位先生,托起碗,從那盤中盛了些許,放入碗中,一湯匙的含入口內,嚼了幾下,說了句話,放下碗勺,接著雙眼看著他太座。他太座很配合的也依樣葫蘆,嚼了幾口,說了句英文,"It's little bit spicy!". 因為聲音說得有點大聲,所以我有聽到。。
這時,我和老媽早已忍不住笑意,而那服務人員一臉無表情的轉過來,恰巧看到我倆,他嘴角抽動了一下,但急忙忍住。
那位先生,拾起菜單,對照了一下,又說了幾句話,接著那服務人員彎身拿起那盤東西,回往廚房而去。
當我們離開時,我走最後,恰巧聽到服務人員捧著原來的一盤東西回來,說: “師傅說這裡頭有茄子,所以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因為要離開了,所以沒機會知道接下來發生何事。。。
可,我非常不能理解,為啥這對非常虔誠的夫婦要在美國勞工節的時候,用品酒的角度,
去對待: 一盤炒飯呢????
雖然我看不清那是盤什麼炒飯,但猜想應該是鹹魚炒飯之類的乾炒飯。我們本身是喜好福建炒飯或鴛鴦炒飯,鹹魚炒飯是偶爾才吃的,基本上這家餐廳的炒飯水平還不錯,口味也算符合大眾口味。
這倆夫婦,有至於為了一盤十來塊錢的炒飯,在這勞工節假日當天,這麼地講究嗎??
----
吃,這種東西,若要十全十美,或許古時候的皇室貴族可以有這種要求,現在的上流社會,其實對於吃,也限於食材,當真要吃到 “純”,“原”,“精”,的話,全球的餐飲業,估計會死了一大半了。。
更何況,現在的人,真要說到 “會吃”的話,那,也是唬人的。。
食材都有問題了,你多會吃??
至於那些吃調味的,我們就不探討了。。
正常的美食家,誰在跟你吃調味的?
那是沒辦法,才吃調味的東西,省的難下咽。
而會喜歡吃重調味的東西。。 應該很難是純正美食家吧。。
難道,吃個生魚片還得加個大蔥加蒜兼海鹽?
吞個生蠔還要胡椒咖喱生薑?
啃個 Kobe beef 用 A1 外帶甜麵醬?
對於吃,有機會吃到上等美食自然是好事,那種食材烹飪火侯恰到好處時的機遇,事實上是少之又少,十全十美,是一種老饕的夢想。舌尖上的中國,那是理想。。
---
對於那對夫婦,我非常相信,他們,一定常常 “帶媽媽出門”。。。
對於那些 “媽媽常常被他人問候的” 人士,有時候,我確實不知該以哪方的標準為主。。
事實上,常常 “帶媽媽出門” 的人,一定非常有理的。因為有理,所以他們的媽媽,常常被問候。問候的語氣跟態度,基本上都差不多,一定非常的堅定,而且有力量,相信那位媽媽肯定知道。念力這種東西,積壓久了,或許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吧。
就像,各大神明,耶穌瑪利亞,阿拉真主,每時每刻都要被眾生撈叨一頓不歇停。
這對夫婦餐飲前的禱告,我不確定耶穌老大有否聽到,若有知曉,或許,會對於他們的舉動與刁難,記下幾筆。
諾亞開方舟,帶離眾生脫難,摩西領奴隸出埃及,訂定十戒,皆是磨己造福眾生的舉動,以至歷史留名。
貪,瞋,癡,佛門戒律。
不論何教何派,基本,是教導做人而已。。
善,心由身,相如行,意如本。和身舉動牽一髮,慈相關愛逍遙遊,生門闊刁窮巷。
若,教眾只知規法與自福,少了憐惜他人之本,處處刁難旁人,那麼,任何的主上,都不會,也不該賜福於那信徒。因為,他,心,不清,眼,不明,腦,不理。
那,我想,他的媽媽被他人問候時,也屬應該的。
那對夫婦的男孩,至始至終,除了吃些許食物外,就是拿著手機玩遊戲。
觀念,是一種家教。
行為舉止,是一種淺意識的模仿。
這些,確實,都是由父母而來的。
學校老師,沒辦法在學生三歲之前去教導道德觀念。更沒辦法去修正已經彎曲的樹苗,所能提供的,只是一種自修的方式。
現代人,大約跟父母長輩成長約十來年,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啓蒙階段,吸收了絕大部份,顯注的,或淺意識的行為舉止,這,是一種 “後天基因”,身教。
"帶媽媽出門",你,我,都在做這件事。
至於,你的媽媽是如何的被他人看待,那,真的是,媽媽的好,決定一切。
記得在學時期,社會學的教授有提到,對於中國的教育,會希望注重在女性,因為很重要。所以,挺多歐美的慈善機構,會希望到中國開設女校,以期待影響下幾代的中國人。
若,你期待申請美國的高等學府,那申請表中,絕對會有一空欄: 你母親的教育程度。
甚至,在矽谷知名的學府 Stanford 的相關幼教教育機構,都會嚴格詢問: 母親的教育水平。
這些,估計是挺多人會訝異的一件事。。 尤其是亞洲的觀念裡,不會有想要注重女性的教育水平。。
那,或許,可以解釋,為何當今中國,香港,台灣,的社會現象吧。。
水,可深可淺,就像學習一樣,是想學表皮,或是根本,還是模仿?
規則外在,都是挺容易模仿的,內涵與深度,應該,不是拿幾本書本就可以知曉的。
這些東西,永遠都是,探討的越多越深,越知道自己的無知。進而呆滯,貌似愚蠢。
歐美的根深富豪,估計你永遠看不出來。
中國的浮躁巧豪,六條街外都可聞風影。
另外,很抱歉,中午那虔誠的家庭,是來自台灣的,並非香港或是中國新移民。。
對於,台灣經濟教育領先中國三,四十年這件事,偶爾,會有些人士表現的很奇特。
而我認識的那長輩朋友家族,也是台灣的奇耙。因為我也很難理解為何會把紅酒喝到剩下少許後,才呼喚餐廳經理來投訴酒的味道不對。。 或許對於紅酒會跟空氣產生化學作用這件事他們不清楚,故而欺負上海的餐廳。。那,應是七八年前的事了,那時上海的餐廳好欺負吧。。因為那倒霉的經理連忙說: “這兩瓶酒就不算錢了~ 真對不起。。” 後深深一鞠躬。。
跟這類人出門吃飯,千萬別去他熟識的餐廳。。 除了他的媽媽會被問候外,我真的很懷疑那些菜餚沒有多了一些外來物品。。或是跟土地乾炒幾回合後再上餐盤。。
若,您真想常常帶著媽媽出門討問候的話,麻煩,千萬別跟吃的有關係。。 有時候,某些疾病,估計是可以預防的。。我想,主,應該也救不了你吧。。
---
“媽媽~~ 您咱怎愛跟著我出門呢?!”
“娘,相信這些強而有力的念力您都收到了,我想,您該可成聖了吧~ 耶穌,觀音,關老爺,也都是常被眾人關懷而成為神明的,我,會做到的~~ ”
---
對於為何少有“帶爸爸出門”,這件事我也很疑惑。。
當然,任何事情都是要多觀察,後探討,再研習,後作報告的。。
基本上,我挺為中午那位年少男孩感到憂心,因為他的未來,父與母,都會常常的被問候吧。。唉,可憐的耶穌基督。。 世人有罪啊。。
---
Life is a journey, start with a blank page, as long as you can fulfill nor enrich it, it will, present you with a joyful wonder, which, you, and your surrounding will be proud. As the sun rise and set each day, without rest; as the moon to reflect the wisdom, from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... Cherish each living moment with an open heart, clear mind, thus, love, is rooted in you.
-TonyT
Sept. 2, '13
Labor Day.
@Toga.
Comments